|
俗话说“民以食为天”。在宋朝时期,人民在饮食方面有什么特点呢?
汉人是农业民族,这就使得五谷一直在饮食中占有主要地位。不过宋代还没有玉米、白薯等作物。蔬菜在宋人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,仅次于粮食,蔬菜品种已十分丰富。而肉食以羊肉为多,南宋多吃鱼。
宋朝时人们普遍一日三餐,饮食文化特点大体上分以下几个特点:
一、宋代对于饮食是非常讲究的
宋代菜肴的种类甚多,大致上可以划分为肉禽、水产、蔬菜、羹类、腌腊等五大类。
肉禽类菜肴又可细分为羊肉、鸡肉、猪肉、鹅鸭肉、牛肉、马肉、驴肉、狗肉、野禽肉等类菜肴。
羊肉被宋人视为贵重食品。羊髓、羊肺、羊心、羊肾、羊骨等也被宋人用作食疗、食补的物品。人们普遍流行食用羊肉补身,以至在举行订婚大礼时,亦将羊列为必备的礼品之一。
据《东京梦华录》《梦粱录》等书所载,宋代以羊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菜肴有:排炽羊、入炉羊、煎羊白肠、羊杂碎、山煮羊等四十余种。
禽肉地位要次于羊肉,据《梦梁录》《西湖老人繁胜录》等文献记载,菜肴有麻饮小鸡头、汁小鸡、焙鸡、煎小鸡、豉汁鸡、炒鸡、白炸鸡等三十多种。
二、宋代由两餐制变为三餐制
宋朝的老百姓,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正式开启三餐制的平民。在此之前,老百姓是只能一日两餐的。宋朝开始了一日三餐。
三餐制直接促进了两宋都市餐饮业的极度繁华。北宋都城汴京盛世繁华,游人熙熙攘攘,随处可见各种酒楼、茶馆、饭店、食店和食摊。宋代酒楼已经有了“顾客至上”的经营理念。客人进去了,一律一视同仁。不仅店内整洁卫生,瓜果蔬菜新鲜,器具讲究,还支持“快餐业务”和“跑腿代购业务”。如果客人要求赶紧吃完上路,就先给他上“盖浇饭”之类的主食,如果客人想吃别家的点心,还可以派店小二去帮忙买。可见,宋人的服务理念并不比现代人落后多少。
三餐制之外,宋朝民间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这种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。
早市一般从五更开始,大概是凌晨三点到五点,一直到天亮,主要卖食物。每份早点不超过二十文钱,有粥饭和点心,如煎白肠、血脏羹、羊血、粉羹、烧饼、蒸饼、糍糕之类。夜市一般持续到三更,大概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,一般卖小吃。若生活在宋代的都市,夜里基本上是饿不着了。
三、宋朝诞生了花样繁多的美食
与前代相比,宋代百姓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,素食成分增多,式样也更多。今天我们经常吃的食物,比如说,火腿,火锅,包子,豆芽菜,爆米花等等都出自宋朝。还有我们今天喜欢吃的小吃如“角子”(饺子)、“索饼”(面条)、“焦碱水锥”(炸元宵)、“浮团子”(汤圆)、“油条”、“蛋炒饭”等,都是宋朝发明创造的,连调味品酱油也是发明于宋代。
素菜在宋代的兴起,影响颇大,甚至被认为是“中华料理”从中古向近代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。宋朝的文人是很自由的,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学。旁的不说,就连吃顿饭,也有他们发挥的余地。苏轼、黄庭坚、陆游和杨万里等人,就曾写了很多歌咏素菜的诗词,引领了宋一朝吃素菜的潮流,让人们逐渐爱上了吃素菜。
四、复杂的烹饪技术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
宋朝用于调味的调料,有盐,蜜,酒,醋,糖奶,芥末,花椒,豆豉,酱油等。“脍”和“鲊”是最具宋朝特色的两类美食。宋朝美食做法有煎、炒、烹、炸、烧、烤、炖、熘、爆、煸、蒸、煮、拌、泡、涮等不下几十种的做法,宋朝真不愧是美食的天堂。在宋代,饼是主食。凡是用面粉做成的食品,都可叫饼。《水浒传》中的武大郎叫卖的“炊饼”,就是馒头。
宋代时,茶坊在市镇开始普及,点茶也就在城市中盛行起来。汤药在宋代很普及。在宋代,皇帝常常将汤药与茶作为一种礼物,赐给功臣将士。宋代市民对水果的需求量非常大,食店里果子与饮食是平分秋色。在宋代的食品市场上,清凉饮料也很受市民的欢迎。
在宋朝还有一道名菜——东坡肉。东坡肉是宋朝饮食的特色菜之一。一般选用半肥半瘦的猪肉,切成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做食材。成菜后,薄皮嫩肉,色泽红亮,味醇汁浓,酥烂而形不碎,香糯而不腻口。
宋朝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一个朝代,而它的饮食文化亦是承上启下的。它不仅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饮食改变趋向和社会背景的改变,更奠基了如今的饮食文化特色。
|
|